QQ:1625-191599


贰号QQ客服1503908988

淘宝交易
货到付款
拍拍担保交易

字体:廖名春:“六经”次序探源

发布人:银行流水软件 时间:2015-02-17 17:30来源:快乐的蝴蝶 点击:

  《孔子研究》2000年1期54页。

分享到: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当读为“疏”。说详见廖名春:《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37~38页。

[48]“仒”为“於”之省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73页。

[47]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中国文化》10辑,1994年2月。

[46]廖名春:《帛书释〈要〉》,123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93年。

[45]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6页,《道家文化研究》3辑,38~39页。

[44]廖名春:《帛书〈要〉简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1989年。

[43]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北京:中华书局,674页,1991年。

[42]转引自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674页。

[4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银行字体免费下载。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35~136页,《金景芳古史论集》,866页。

[40]金景芳:《孔子的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六经》,1514页。

[39]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866~874页,1986年。

[38]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755页,1992年。

[37]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35~36页,1986年。

[3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48页,故不采。

[3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但句式不类,80、79页。

[34]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80、79页。

[33]第42、43简虽称礼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21~122页,见陈伟:《郭店竹书别释》,188页。

[32]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188页。

[31]李零、刘信芳、陈伟说,70~71页。

[30]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179页。

[2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62页。

[28]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1648~1651页。

[27]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129~131页。

[26]阮元编:事实上工商银行字体。《十三经注疏》,文物出版社,《文物》1997年7期。

[25]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文物》1997年7期。

[2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传统文化与现代》1993年2期。

[23]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哲学研究》1993年7期。

[22]李学勤:《论新出简帛与学术研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1995年。

[21]廖名春:《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56页,经部第一册,《续修四库全书》,1990年。

[20]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合肥:黄山书社,292~294页,《文物研究》总第6辑,1、10页。

[19]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文物》1992年4期,1822页。

[18]韩自强:《阜阳汉简〈庄子〉》,1822页。

[17]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30页。

[16]阮元编:事实上中国银行字体。《十三经注疏》,1986年。周予同先生说《商君书?农战》篇称“《诗》、《书》、《礼》、《乐》、《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3页,84~85页。

[15]蒋礼鸿:《商君书锥指》,84~85页。

[14]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7~8页,1342页。

[13]王先谦:《荀子集解》,1342页。

[12]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609页,355~356页。

[11]阮元编:《十三经注疏》,355~356页。

[10]阮元编:《十三经注疏》,462页。

[9]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234页,4~5、211~213页。

[8]郭庆藩:《庄子集释》,4~5、211~213页。

[7]郭庆藩:《庄子集释》,1982年),台北:学生书局,81、82页,“是刘歆以前没有的新说”(《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看着工商银行字体。“把《易》位置于六艺之首”,1997年)即采周说。徐复观认为《史记?儒林列传》《诗》《书》《礼》《易》《春秋》的序列“是以建立五经博士时的序列为根据的”;《汉书?艺文志》《易》《书》《诗》《礼》《春秋》的序列是受了刘歆的影响,上海书店出版社,5、6、12页,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962、963页。

[6]《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211~215、846~847页;此外如朱维铮在论述周予同经学成就时也以此为例,1996年。

[5]如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6-8页,《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1984年。

[4]如周著《群经概论》、《中国经学史讲义》等,北京:中华书局,4页,见《经学浅谈?导言》,1983年。

[3]周予同:《经今古文学》,北京:中华书局, 3~4页,深矣。

[2]杨伯峻即采此说,其经学史的背景和意义可谓大矣,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六经”这两种不同的次序,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晚年以后重《易》而轻《诗》、《书》、《礼》、《乐》,是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但也渊源有自。我不知道字体。《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诗》、《书》、《礼》、《乐》之后,虽然出自古文家,并非出于今文家;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只不过是其流风遗韵而已。

[1]陆德明:《经典释文》,深矣。

【注释】

由此可见,因此称举群经也就有了不同的次第。而所谓今文家和古文家的“六经”次序说,对群经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学会廖名春:“六经”次序探源。这样导致了“用《易》居前”之“六经”次序的出现。孔子晚年前后的弟子受孔子不同时期经学思想的影响,重《易》而轻《诗》、《书》、《礼》、《乐》,以《易》为后。孔子晚年以后对《周易》的认识发生了巨变,称举群经自然会以《诗》、《书》、《礼》、《乐》为先,视《易》为卜筮之书,这两种“六经”次序形成的原因我们从帛书《要》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笔者不好妄作猜测。但《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诗》、《书》、《礼》、《乐》之后,“文献不足徵”,而孔子不过是援用而已。《诗》、《书》、《礼》、《乐》的排列是出于什么原因,《诗》、《书》、《礼》、《乐》的次第在孔子之前早已成为习称,特别是班固《汉书》出才为之大变。

从上引《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赵衰说和帛书《要》篇的称引可知,文献记载自然“以《诗》为首”多而“用《易》居前”少。这种情况直至刘歆《七略》,先秦至西汉中期以前,而“用《易》居前”属于新出特例。因此,“老而好《易》”以后的弟子少而影响相对有限。再加上“以《诗》为首”本来就是传统,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多而影响大,比较而言,就会导致“以《诗》为首”和“用《易》居前”两种“六经”次序的出现。但是,将《易》置诸群经之首。这样,就很有可能一反旧惯,受孔子“老而好《易》”、重《易》而贬低《诗》、《书》、《礼》、《乐》的影响,不会“用《易》居前”。而孔子晚年的一些弟子及其后学,自然会循旧,他们也不见得就能接受。在群经的次第上,绝不会太看重《周易》。就是孔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受孔子轻视《周易》思想的影响,如子贡等,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就是证明。大而言之,势必会影响到其弟子和后学。帛书《要》篇记载子贡的激烈批评,在排序上实际也已将《易》置诸群经之首。孔子对群经的这种态度,不但在语义上是突出《易》而看轻《诗》、《书》、《礼》、《乐》,再说“《诗》、《书》、《礼》、《乐》”如何如何,先称《易》,此之(谓)也”一段,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不可顺以辤令,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篇),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就很有可能将《易》的排序从《诗》、《书》、《礼》、《乐》之后提升至《诗》、《书》、《礼》、《乐》之前。帛书《要》篇“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重《易》而轻《诗》、《书》、《礼》、《乐》,一定会循《诗》、《书》、《礼》、《乐》、《易》之次;“老而好《易》”之后,绝不会将《周易》冠诸群经之首,他称引群经,视《易》为卜筮之书,孔子轻视《周易》,把精力耗费在卷帙繁多的《诗》、《书》、《礼》、《乐》的繁文末节上。

孔子晚年前后对《周易》和《诗》、《书》、《礼》、《乐》认识的变化会不会对“六经”的排列次序产生影响呢?笔者认为完全有可能。晚年前,看着字体。不必皓首穷经,由《周易》的损益之道里就可以尽得《诗》、《书》、《礼》、《乐》之精义,难以致之”,其纪事的形式甚至思想结构都不如《周易》精密[48]。又以为“《诗》、《书》、《礼》、《乐》不[止]百扁(篇),多有疏漏之处,《周易》未失矣。”认为《尚书》记事过于简略,而且还将《周易》与《诗》、《书》、《礼》、《乐》进行了对比。他说:“《尚书》多仒(疏)也,赏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晚年以后的孔子不但“好《易》”,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民意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文王作”的年代,它产生于“纣乃无道,《周易》一书始出于周文王,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这是说,讳而避咎,文王作,纣乃无道,不得其志以成其虑,认为《周易》一书蕴藏着周文王的思想。帛书《要》说:“文王仁,教人“不妄”、“去诈”。

孔子还认为《周易》“有古之遗言焉”,做人的正道,它揭诸人生的智慧,僌(奸)人学了《周易》之后就会去掉狡诈之心。又是一部讲人生哲理之书,它揭示了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哲理。愚人学了《周易》之后就会变得聪明,《周易》是一部讲辩证法的书,懂得要以刚去济柔。这就是说,就会“知刚”,学了《周易》之后,懂得过于刚强之祸。过于柔弱者,就会“知惧”,学了《周易》之后,僌人为而去诈”的作用。过于刚强者,愚人为而不妄,柔者使知刚,具有“刚者使知惧,他认为“《周易》未失也”,努力实行。

但是孔子晚年以后思想却发生了变化,视为孔门思想的正统;并“缗行之为也”,被子贡这些弟子所完全接受,“赐以此为然”,为君子所羞称。这一易学观,《周易》是卜筮之书,反而视“好《易》”为求“德行”、“逊正而行义”的对立面。在这时的孔子看来,孔子晚年以前不但不曾“好《易》”,以此驳孔子“《周易》未失也”之说。从子贡所引孔子的“它日”之教来看,亦能不惑,也是说不须好《易》,则人不惑矣’”同理,说明这种“它日之教”就是孔子“它日”对好《易》者的批评。下文“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义,是引子昔日之矛击子今日之盾,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卜筮。子贡引此来批评“夫子老而好《易》”,卜筮之蘩(繁)”。丧失德行的人才乞求神灵,神灵之趋;知谋远者,揭示得非常清楚:“德行亡者,对《周易》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帛书通过子贡之口,指以前。孔子“老而好《易》”之前,其弟子子贡持激烈反对的态度。子贡为何要反对“夫子老而好《易》”呢?原因就在于子贡认为孔子“老而好之”违反了孔子的“它日”之教。“它日”即往日,对此,行则在囊”的痴迷地步,竟到了“居则在席,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47]

孔子“老而好《易》”,讳而辟(避)咎,纣乃无道。文王作,不得其志以成其虑,你知道探源。僌(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愚人为而不忘(妄),柔者使知刚,《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赐!吾告女(汝),而可乎?”子曰:“校(谬)哉,则是用倚(奇)于人也,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周易》未失也,不(诡)其福。《尚书》多仒矣,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神灵之趋;知谋远者,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居则在席,详细记载了孔子“老而好《易》”而和其弟子子赣(贡)辩论的情况。其文曰:

夫子老而好《易》,不可能有转折变化,是“一以贯之”的,孔子的思想终其一生,人们也都没有注意到。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司马迁、班固没有记载,只不过改“喜”为“好”而已。孔子为何要至晚年方才“喜《易》”?他晚年前后的易学观有没有变化?对此,字体。班固《汉书·儒林传》所载亦同,而孔子思想的变化与后代经学的纷争以致学派纷呈也不是没有关系。

帛书《要》有一节文字,立哪些文献为经牵涉到什么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问题。孔子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六经”之学源于孔子,实质上“儒以六艺事人”,是立哪些文献为经的问题,表面上是文字问题,而刘歆所编造的《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次序也很有可能吸收了帛书《要》篇说和《淮南子·泰族》篇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都说“孔子晚而喜《易》”,《淮南子·泰族》“用《易》居前”对六经次序的改造当本于此,追源溯流,事实上开启了“用《易》居前”的“六经”之序的大门。所以,实质也包含了由《易》之“一”而得《诗》、《书》、《礼》、《乐》之“君(群)”的意义。这一论述,实质是以《周易》冠诸《诗》、《书》、《礼》、《乐》之上。所谓“(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突出《周易》;名义上没有“用《易》居前”,但其实质是贬抑《诗》、《书》、《礼》、《乐》,表面上是“以《诗》为首”,把精力耗费在卷帙繁多的《诗》、《书》、《礼》、《乐》的繁文末节上。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争,而刘歆所编造的《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次序也很有可能吸收了帛书《要》篇说和《淮南子·泰族》篇说。

由此可以获得很多启发。

这一段话以《诗》、《书》、《礼》、《乐》为序,不必皓首穷经,从《周易》的损益之道里可以尽得《诗》、《书》、《礼》、《乐》之精义,《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所以“(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所以说“难以致之”。而《周易》有“阴阳”、“柔刚”以见天地之道,不是容易之事,从中获取“天道”、“地道”、“四时之变”和“人道”、“君道”,不止百篇之数,卷帙繁多,《诗》、《书》、《礼》、《乐》,也都是讲简要功夫。在孔子看来,都有简要之义。下文所谓“(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其“要”字多见,所摘录的都是孔子论《易》的重要言行,“扁”还是当读为“篇”。帛书《要》篇各节,补为“读”;如此“扁”当读为“遍”[45]。笔者也曾有同样的看法。对于六经。[46]这些意见看来都有问题。所缺之字其实应补为“止”,其义自见”,言读书百遍,而云必当先读百遍,遇不肯教,夕见漆(七)十士”和《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注引《魏略》曰:“人犹从学者,朝读书百篇,过去笔者以为当补“足”字,如此“扁”当读为“篇”。[44]池田知久认为当据《墨子·贵义》“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此之(谓)也。[43]

“诗书礼乐不□百扁”句的缺文,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不可顺以辤令,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而诗书礼乐不□百扁,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一类不足以亟之,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律之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ps专用字体下载。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戒门弟子曰:……故《易》又(有)天道焉,未尚不废书而(叹),其从《礼记·经解》化出的痕迹也还明显。

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一卦,但从《诗》、《书》、《礼》、《春秋》的排列看,则与《礼记·经解》不同,将《易》提前至“六经”之首,与《礼记·经解》《诗》、《书》、《乐》、《易》、《礼》、《春秋》之次近;但其后以《易》、《乐》、《诗》、《书》、《礼》、《春秋》为次,首先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次,《春秋》之失乱”近。言“六经”之序,与《礼记·经解》“《礼》之失烦,《春秋》之失詈”,与《礼记·经解》同;“《礼》之失忮,与《礼记·经解》“《乐》之失奢”近;“《诗》之失愚”,与《礼记·经解》“《易》之失贼”近;“《乐》之失淫”,《乐》教也”近;“《易》之失鬼”,与《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之化也”,《礼》教也”近;“宽裕简易者,与《礼记·经解》“恭俭庄敬,《礼》之为也”,就作“《诗》教也”[42];“恭俭尊让者,“《诗》之风也”《北堂书钞》九十五引,《诗》教也”近,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之风也”句,如“温惠柔良者,《春秋》之失詈。中国银行字体。[41]

上述马王堆帛书《要》篇说:

《淮南子·泰族》这种“用《易》居前”对六经次序的改造有没有来源呢?从出土文献还是能找到线索。

这一段话很明显出于《礼记·经解》,《礼》之失忮,《书》之失拘,《诗》之失愚,《乐》之失淫,《春秋》之靡也。《易》之失鬼,《乐》之化也;刺几辨义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但事实上值得深究。

温惠柔良者,但事实上值得深究。

《淮南子·泰族》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

刘歆《七略》“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有没有所本呢?这一问题虽然从未有人提出过,说刘歆出于为古文家争地位之目的而编造“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刘歆为什么要这样干呢?所以,到“用《易》居前”的排列中反而退到了第四。“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如果出于刘歆为古文家争地位而编造,在“以《诗》为首”的排列中本居第三,与《周礼》和《左传》有关的《礼》、《春秋》的位置都没有大的变化。《春秋》都是居最末;而《礼》,还是在“以《诗》为首”的排列中,不论是在“用《易》居前”的排列中,他当突出《周礼》和《左传》。然而,如果要为古文家争地位,《周易》并非焦点。焦点是《周礼》和《左传》。刘歆在六经的排序中,的确与古文学派的兴起有关。但问题是在今古文之争中,而是刘歆出于为古文家争地位之目的而编造。其说颇令人深思。

“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广为流传,令学士迷惑。”可能即指此事。则周氏所谓“古文家的排列次序是按六经产生时代的早晚”,毁师法,怎能说“事为《春秋》”呢?分明是为《左传》争一席地。《汉书·王莽传》载:“故左将军公孙禄说: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哪有《春秋》与《尚书》对举之事?孔子和董仲舒都说“《春秋》以道义”,《易》、《春秋》对举,《易》本隐之以显。”都是《诗》、《书》对举,《易》、《春秋》明其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春秋》推见至隐,帝王靡不同之”呢?且先秦及汉初言六经的如《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繁露·玉杯》说:“《诗》、《书》序其志,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尤为谬妄。因为《庄子·天下》明言“《书》以道事”。《荀子·儒效》明言“《书》言是其事也。”怎能说“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右史记事,显然是刘歆的谰言。他说:

这是说“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并不止“按六经产生时代的早晚”排列这么简单,显然是刘歆的谰言。他说:

特别是《六艺略》于《春秋》说:“左史记言,《汉书·艺文志》本于刘歆《七略》。

金景芳师认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本于刘歆说,有《方技略》,有《术数略》,有《兵书略》,有《诗赋略》,有《诸子略》,有《六艺略》,故有《辑略》,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于赵则董仲舒。[38]

由此可知,于齐则胡母生,则鲁高堂生。言《春秋》,燕则韩太傅。言《礼》,于齐则辕固生,于鲁则申培公,自济南伏生。言《诗》,言《易》自淄川田生。言《尚书》,次《春秋》。[37]《史记·儒林列传》之语到《汉书·儒林传》却变为:

会向卒,于赵则董仲舒。[38]

《汉书·艺文志》交待其成书过程说:

《诗》、《书》、《礼》、《乐》、《易》、《春秋》被改作了《易》、《书》、《诗》、《礼》、《乐》、《春秋》。

汉兴,次《乐》,次《礼》,字体。次《诗》,次《书》,首《易》,这种排列在班固的《汉书》中却发生了变化。《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序六经次第,都是按照《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次序排列的。

但是,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外体六行,故长于治人。[35]

除贾谊《新书·六术》篇偶以“《易》、《春秋》”居“《礼》、《乐》”前外,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风;《易》本天地,故长于事;《乐》詠德,故长于文;《书》著功,故长于质;《礼》制节,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礼》、《乐》纯其养,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于赵自董仲舒。[34]

是故内本六法,故长于治人。[35]

贾谊《新书·六术》篇说: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于齐、鲁自胡母生,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言《礼》,自济南伏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于齐则辕固生,于鲁则申培公,言《诗》,就是汉初也仍如此。如《史记·儒林列传》说: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篇说:

自是之后,言六经者不但先秦一般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序,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陆德明认为“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始于“《七略》、《艺文志》所记”。你看廖名春:“六经”次序探源。从文献上看,将其归诸于今文家说,说明《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是先秦时期的通说,与帛书《要》篇同。出土材料的事实与传统文献相印证,都以“以《诗》为首”,所出文献当属战国中期以前。其称举“六经”,很可能也是循《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

郭店一号楚墓的下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后,楚简《语丛一》论“六经”之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33]

由此看,《乐》所以会]□□□□[也],[《礼》所以会]□□□□[也,[《书》者所以会]□□□□者也,[32]则得:

《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将其第38、39、44、36、37、40、41简拼合,只可惜有所残损。如依楚简《六德》篇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而且说它们都是记载“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理的。

楚简《语丛一》也有称举“六经”之语,“才”应读为“载”。[31]这里不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应读为“犴”,“豊”读为“礼”。《郭店楚墓竹简》的这些释读都是正确的。但“”应读为“狱”,“壴”读为“矣”,“箸”读为“书”,“”读为“诗”,“者”读为“诸”,“雚”读为“观”,“迮”读为“作”,“繇”读为“由”,“亡”读为“无”,“戠”读为“职”[30],“客”读为“各”,雚者易、春秋则亦才壴。[29]

“古”读为“故”,雚者豊、乐则亦才壴,六者客行亓戠而亡繇迮也。雚者、箸则亦才壴,臣臣,君君,子子,父父,妇妇,但也是循“以《诗》为首”之序。

古夫夫,都是反映人们的作为的。这里虽然只称举四经,《诗》、《书》、《礼》、《乐》,它们的创作都产生于人,“”读为“举”。[28]这是说《诗》与《书》、《礼》、《乐》,读为“有”,“又”,“司”读为始,“豊”读为礼,“箸”读为“书”,又为之也。[27]

楚简《六德》第23至25简说:

“时”读为诗,又为言之也;礼、乐,又为为之也;箸,亓司出皆生于人。时,故书称引《诗》《书》当如楚简本之序。楚简《缁衣》先《诗》而后《书》的事实和传统先秦文献的称引习惯是完全吻合的。

时、箸、豊、乐,《礼记·缁衣》本先《书》后《诗》的两章当为后人窜乱所致,大体也循先《诗》后《书》之序。因此,都是先《诗》后《书》;而《礼记·缁衣》本称引,是有严格规律的,楚简称引《诗》《书》,两章是先《书》后《诗》。[26]由此可知,一章是先《诗》后《书》再《诗》,有五章是先《诗》后《书》,再引《君陈》。[25]《礼记·缁衣》篇《诗》、《书》并引共八章,再引《君奭》;第十八章先引《诗》,再引《吕刑》;第十七章先引《大雅》、《小雅》,再引《君陈》;第十二章先引《诗》,再引《吕刑》;第十章先引《诗》,再引《君牙》;第七章先引《诗》,无一例外。如楚简第五章先引《诗》,再引《书》,皆先引《诗》,《诗》在后。两者谁是谁非呢?当以楚简为是。因为楚简《缁衣》篇《诗》、《书》并引共七章,字体。是《尹诰》在前,引《尹诰》在后。而《礼记·缁衣》本称引次序则相反,不无启发。如楚简第3章引《诗》在前,对于考察先秦时期“六经”次序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现在这批楚简的照片和释文已全部公开发表[24]。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讨论。

楚简《性自命出》篇第15、16简说:

楚简《缁衣》篇征引《诗》、《书》颇多。将其征引《诗》、《书》之序与《礼记·缁衣》比较,其墓主人的身份为有田禄的上士。其竹简字体有明显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23]这些论定,因而断定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而是先秦的旧传。

这些楚简对于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是难得的材料,显非今文家说,帛书《要》篇“以《诗》为首”的次第,应该会早到战国。所以,也不可能出自短短十五年的秦代,帛书《要》篇的记载不可能出自出汉初,所出书籍均未超出该令的规定。[22]所以,迄今在《挟书令》施行时期以内的墓葬,而该令直到汉惠帝四年(前191)才得以废除。考古发掘表明,[21]其材料来源应较其成书更早。考虑到秦始皇西元前213年根据李斯所议制定了《挟书令》,《要》篇应有一段流传的时间。《要》系摘录性质之书,应有更早的篆书竹简本存在。从篆书竹简本到被抄为帛书,帛书《要》篇系抄本无疑,最晚不会迟于该年。从《要》篇的书写形制、篇题及其所记字数来看,该墓帛书的抄写,马王堆三号汉墓葬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一六八年),但也是“以《诗》为首”。从随葬木牍可知,虽然只称举四经,不可求以志善。[20]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804枚楚简。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不可顺以辤令,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戒门弟子曰:……《诗》、《书》、《礼》、《乐》不□百扁,未尚不废书而(叹),即其四[19]。帛书《要》篇有如下记载:

所谓“《诗》、《书》、《礼》、《乐》不□百扁”,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万多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帛书《要》篇,也是不能成立的。

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一卦,归诸于今文家说,将“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反客为主。

1973年底,当属本末颠倒,归诸于今文家说,将“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从传统的先秦文献看,只不过是反映先秦的事实而已。所以,银行字体.com。其实与今、古文无关,但其所载之“六经”次序,其说本不好以今文家或古文家说来划分。《礼记》属今文家,德之则也”说。这岂不是说古文家也用今文家说?《荀子》为子书,义之府也;《礼》《乐》,本是不争的事实。但《左传》却偏偏载有“以《诗》为首”的“《诗》《书》,也是说不通的。

从出土文献看,归诸于今文家说,一是法家的著作。将先秦道家和法家著作的说法,而《庄子》、《商君书》一是道家的著作,今文家是传儒家经书的学派,又何来今文家说呢?

《左传》属于古文家,其时连孔子都还没有,其年代较孔子也早出很多,这与《庄子》《天运》、《天下》、《徐无鬼》三篇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致的。赵衰是春秋晋文公时期的大夫,《左传》所载赵衰说实质也是称举“《诗》、《书》、《礼》、《乐》”,因为先秦还没有今文家。

应该指出的是,绝不会是今文家的说法,事实上农业银行回单字体。反映的是先秦时期人们对“六经”次第的习惯称呼,《天运》、《天下》、《徐无鬼》三篇“以《诗》为首”的“六经”次第,其年代绝不会晚于《盗跖》、《则阳》、《外物》、《让王》。所以,说明它们都是先秦的作品。而《天运》、《天下》、《徐无鬼》三篇,一般认为是《庄子》中较晚的。它们在汉文帝前元年间的墓葬中出土,据考证属于《则阳》、《外物》、《让王》。[18]《盗跖》、《则阳》、《外物》、《让王》均属于《庄子·杂篇》,其中有几篇《庄子》残简,其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其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而下限不晚于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年)。[17]而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该墓下葬的上限为汉文帝前元七年(前173年),从该墓所出土的“七年质日”历谱可知,银行字体免费下载。湖北张家山136号墓出土了《庄子·盗跖》篇,归入今文家是很困难的。1988年初,都是“以《诗》为首”。《庄子》之说,一举四经,《庄子》两举“六经”,利之本也。[16]

《商君书》两以“《诗》、《书》、《礼》、《乐》”为序,德之则也。德义,义之府也;《礼》《乐》,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不至必贫。[15]

从上例来看,敌至必削,上无以战守。[14]

赵衰曰:“……臣亟闻其言矣,不至必贫。[15]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

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者,国有十者,就以《诗》、《书》、《礼》、《乐》、《春秋》为序了。

其《去彊》篇也说: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是荀子重礼义、“杀《诗》、《书》”思想所致。到《儒效》篇,当为特例,以《礼》、《乐》置于《诗》、《书》前,其微也。[13]

《商君书·农战》篇说:

《劝学》篇列举五经,其和也;《春秋》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志也;《书》言是,《春秋》约而不速。[12]

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诗》、《书》故而不切,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礼》、《乐》法而不说,《春秋》之微也,《诗》、《书》之博也,《乐》之中和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类之纲纪也,法之大分,中声之止也;《礼》者,政事之纪也;《诗》者,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11]

其《儒效》篇又说:

《书》者,立四教,则深于《春秋》者也。”[10]

荀子以群经教授弟子,著作中留下了许多关于经学的论述。其《劝学》篇说:

乐正崇四术,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温柔敦厚而不愚,《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礼》之失烦,《易》之失贼,《乐》之失奢,《书》之失诬,《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礼》教也;属辞比事,《易》教也;恭俭庄敬,《乐》教也;絜静精微,广博易良,《书》教也,《诗》教也;疏通知远,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但也是“以《诗》为首”。字体。

《王制》篇说:

孔子曰:“入其国,不及《易》与《春秋》,则以《金板》、《六弢》。[9]

《礼记·经解》篇说:

这里虽然只列举了四经,则以《诗》、《书》、《礼》、《乐》;纵说之,横说之,《春秋》以道名分。[8]

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易》以道阴阳,《乐》以道和,《礼》以道行,《书》以道事,关于“六经”次第较早的记载有《庄子》。其《天运》篇说:

《徐无鬼》篇说:

《诗》以道志,关于“六经”次第较早的记载有《庄子》。其《天运》篇说:

《天下》篇说: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7]

传统文献里,认为“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是今文家说[6]。这一观点表面上证据充分,现特提出来讨论。

周予同先生列举了许多材料,陆、周的“六经”次序说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验诸史实,其影响相当大[5]。但是,“完全依照程度的深浅而定”。这是周予同先生反复阐述的一个重要的经学观点[4],“含有教育家排列课程的意味”,“《六经》的排列”,所以“用时代的早晚排列”;而“今文家认为孔子是”“教育家”,“孔子是史学家”,古文家认为“《六经》皆史”,认为这两种次序的排列是由于今古文两家“对于孔子观念的不同”造成的,认为“以《诗》为首”之序是“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排列的;第三,将“用《易》居前”和“以《诗》为首”的两种六经次序归入今古文家之争;第二,它们的排列是完全依照程度的深浅而定。[3]

此说对陆德明说作了很大的发展:第一,三《易》、《春秋》,二《礼》、《乐》,一《诗》、《书》,《礼》、《乐》又列在其次。总之,所以《诗》、《书》列在先,《礼》、《乐》是实践(道德)的陶冶,可以说是孔子的专门教育或高级教育的课程。又《诗》、《书》是符号(文字)的教育,所以列在最后,非高材不能领悟,是含有教育家排列课程的意味。他们以《诗》、《书》、《礼》、《乐》是普通教育或初级教育的课程;《易》、《春秋》是孔子的哲学、孔子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思想所在,所以他们对于《六经》的排列,……认为孔子是史学家。……

至于今文家呢?他们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今文家认为孔子是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今文家却是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古文家为什么用时代的早晚排列呢?这就不能不说到他们对于孔子的观念了。他们以为《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也可以的。……古文家的排列次序是按《六经》产生时代的早晚,说这是表示他们对于孔子观念的不同,是有意义的。引申些说,他说:

今古文家对于《六经》次序的排列,周予同先生对此问题又进行了探讨,认为是本于“著述早晚”之旨。[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对“用《易》居前”的“六经”“次第”却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所以他对“以《诗》为首”没有讨论,故次于《礼》。……[1]

陆德明《经典释文》采用的是“用《易》居前”的“六经”“次第”,理当后于周公,今亦阙焉。

《春秋》:既是孔子所作,灭亡既久,谓为六籍,相从次于《诗》下。想知道字体。……古有《乐》经,又记二《礼》阙遗,然忘名已久,宜次文王;《礼记》虽有戴圣所录,并周公所制,次于《易》、《书》。……

三《礼》:《周》、《仪》二《礼》,故在尧舜之后,又兼《商颂》,故次于《易》。……

毛《诗》:既起周文,理后三皇之经,故《易》为七经之首。……

古文《尚书》:既起五帝之末,而卦肇伏羲。既处名教之初,以成次第。出之如左——

《周易》:虽文起周代,经义揔别,义各有旨。今欲以著述早晚,《孝经》为初。原其后前,用《易》居前;阮孝绪《七录》亦同此次;而王俭《七志》,以《诗》为首;《七略》、《艺文志》所记,岂无先后?所以次第互有不同。如《礼记·经解》之说,不相沿袭,随病投药,宁有短长?然时有浇淳,诱机要,圣人设教训,其《经典释文·序》说:

五经六籍,传统文献有很多不同的排列, 首先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论述的是唐人陆德明,“六经”次序探源2015年02月16日 15:30来源:原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作者:廖名春“六经”的次序,


次序

上一篇:字体?getFontMetrics()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曩时曾摘其别致者辑为《啼笑皆非集》自存(mosssss-04-17)
字体.如来是that guy(15-02-15)
工商银行字体_农业银行回单字体 农业银行回单字体(15-02-13)
海量CAD字体FTP下载!字体(mosssss-12-29)
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转化指标(15-01-08)
七年级的小孩子已学会了运用细节刻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mosssss-10-03)
湖北:银行字体.com 银行LOGO设计欣赏(mosssss-05-25)
有了好的心态就会心胸宽广(mosssss-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