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狗狗面板病的常見種類、症狀與治療方法嗎?本文詳細介紹狗狗面板病的原因、是否會傳染、治療用藥選擇,以及改善面板問題的飲食建議。從黴菌感染到過敏性面板炎,幫助您快速辨識症狀並掌握正確照護方式,讓愛犬恢復健康皮毛!

一、狗狗皮膚病種類

1. 細菌性皮膚炎

由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引起的化膿性感染,常見特徵為丘疹、膿皰和環狀脫毛病變。深層膿皮症可能導致蜂窩組織炎,需進行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確定合適抗生素。

2. 黴菌感染

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占犬真菌感染70%以上,Microsporum canis為主要病原體。典型症狀為圓形脫毛斑伴隨鱗屑,伍德氏燈檢查可發現約50%病例呈現蘋果綠螢光。

3. 過敏性皮膚炎

包含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食物過敏和接觸性過敏三大型態。臨床表現為劇烈搔癢、舔舐性肉芽腫和復發性外耳炎,需配合皮內過敏測試或食物排除試驗確診。

4. 寄生蟲感染

疥癬蟲(Sarcoptes scabiei)感染會引起極度搔癢和丘疹性病變,好發於耳緣和肘部。跳蚤過敏性皮炎則表現為腰薦部區域的粟粒狀皮膚炎,需結合顯微鏡檢查確診。

5. 內分泌性皮膚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能導致雙側對稱性脫毛,庫欣氏症候群則會引起皮膚變薄和鈣質沉著。需進行ACTH刺激試驗或甲狀腺素檢測輔助診斷。

6. 自體免疫疾病

天皰瘡(Pemphigus)會出現膿皰和潰瘍性病變,需進行皮膚活檢與免疫螢光檢查。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則可能伴隨多系統病變。
狗狗皮膚病​

二、狗狗皮膚病原因

1. 環境因素

濕度超過70%的環境會促進馬拉色菌過度增殖。密閉空間飼養容易造成跳蚤傳播,而劣質寢具可能成為過敏原來源。

2. 免疫功能異常

幼犬因免疫系統未成熟,老年犬則因免疫力下降,均易發生皮膚感染。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犬需特別監測皮膚狀況。

3. 過敏原接觸

常見食物過敏原包括牛肉(34%)、乳製品(17%)和小麥(15%)。環境過敏原如塵蟎、花粉等可能引發IgE介導的過敏反應。

4. 寄生蟲感染

台灣地區以跳蚤(Ctenocephalides felis)感染率最高(約42%),其次為毛囊蟲(Demodex canis)。未定期驅蟲的犬隻感染風險增加3-5倍。

5. 遺傳性因素

西高地白梗、法鬥等品種易患異位性皮膚炎,沙皮犬則有較高毛囊蟲感染傾向。基因檢測可協助評估患病風險。

6. 繼發性因素

慢性腎病可能引發皮膚鈣質沉著症,肝門脈分流則會造成銅代謝異常相關皮膚病變。腫瘤化學治療期間也常見皮膚副作用。
狗狗皮膚病種類

三、狗狗皮膚病治療方案

1. 外用藥物治療

氯己定(Chlorhexidine)藥浴每週2-3次可有效控制表淺性膿皮症。含咪康唑(Miconazole)的局部製劑適用於馬拉色菌感染,需持續使用至少2週。

2. 全身性藥物

頭孢氨芐(Cephalexin)20-30mg/kg q12h為細菌性皮膚炎首選。伊曲康唑(Itraconazole)5mg/kg/day則用於頑固性真菌感染,需監測肝功能。

3. 注射治療

嚴重過敏病例可考慮甲基強尼松龍(Methylprednisolone)0.2-0.4mg/kg靜脈注射。疥癬感染可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300μg/kg皮下注射(柯基犬等敏感品種禁用)。

4. 物理治療

低能量雷射(LLLT)可促進傷口癒合,每週2次療程可改善慢性皮膚炎。UVB光療對於乾癬樣病變有顯著效果。

5. 手術介入

肥大細胞瘤需擴大切除(邊緣3cm以上),並送病理分級。慢性皮膚潰瘍可能需皮瓣移植促進癒合。

6. 環境管理

維持室內濕度50-60%,每週以60°C以上熱水清洗寢具。使用HEPA濾網空氣清淨機可減少90%以上空氣過敏原。
狗狗皮膚病原因

四、狗狗皮膚病症狀辨識

1. 脫毛模式

內分泌性脫毛多呈雙側對稱分布,寄生蟲感染則以局部斑塊狀脫毛為主。毛髮易斷裂提示真菌感染可能。

2. 皮損型態

細菌性毛囊炎表現為紅色丘疹和膿皰,自體免疫疾病則常見潰瘍和結痂。靶心樣病變(Target lesions)可能與多形性紅斑有關。

3. 搔癢程度

疥癬感染VAS搔癢評分常達8-10分,食物過敏約6-8分,而內分泌疾病通常低於3分。夜間搔癢加劇是疥癬的典型特徵。

4. 皮屑特徵

乾性皮屑常見於角化異常,油性皮屑多伴隨馬拉色菌感染。銀白色鱗屑可能提示皮癬菌病或脂漏性皮膚炎。

5. 皮膚質地變化

慢性炎症會導致苔蘚樣變(Lichenification)和色素沉著。庫欣氏症患犬皮膚易出現皺褶和萎縮紋。

6. 特殊氣味

假單胞菌感染可能產生甜味,馬拉色菌過度生長則有黴味。壞死組織常伴隨腐敗性惡臭。
狗狗皮膚病如何治療

五、狗狗皮膚病傳染性評估

1. 人畜共通傳染病

皮癬菌病傳染風險約30-70%,接觸後應立即用抗真菌洗劑清潔。疥癬蟲在人體僅能存活2-3天,但會引起暫時性皮膚反應。

2. 動物間傳播

跳蚤在宿主間移動速度可達每分鐘10cm,環境中蚤卵孵化周期為2-14天。毛囊蟲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幼犬可能經哺乳感染。

3. 傳播途徑差異

直接接觸傳播見於疥癬和皮癬菌病,間接傳播則可能通過共用梳具發生。蚊蠅可能機械性傳播利什曼原蟲。

4. 非傳染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等不具傳染性。內分泌性和自體免疫性皮膚病也不會在個體間傳播。

5. 預防措施

確診傳染性疾病後應隔離治療,環境需用殺蟲劑(如吡蟲啉)和抗真菌劑(如烯啶蟲胺)全面消毒。接觸者應穿戴防護裝備。
狗狗皮膚病症狀

六、狗狗皮膚病藥物治療詳解

1. 抗生素選擇

淺表性感染首選頭孢類(如Cefadroxil 22mg/kg q12h),深層感染可能需要氟喹諾酮類(如Enrofloxacin 5mg/kg q24h)。MRSA感染需使用氯黴素(30mg/kg q8h)。

2. 抗真菌治療

皮癬菌病口服特比萘芬(Terbinafine 20-40mg/kg q24h)4-8週。全身性念珠菌感染需靜脈注射兩性黴素B(0.5mg/kg 3次/週),注意腎毒性監測。

3. 免疫調節劑

環孢素(Cyclosporine 5mg/kg q24h)對80%異位性皮膚炎有效,4-6週後可漸減量。新型單株抗體(Lokivetmab)每月皮下注射可阻斷IL-31信號傳導。

4. 類固醇應用

急性過敏可短期使用潑尼松(Prednisone 0.5-1mg/kg q24h),3天內應見效。長期使用需監測PU/PD和肝酶變化,每3個月建議進行尿液培養。

5. 生物製劑

奧拉替尼(Oclacitinib)可特異性抑制JAK1通路,給藥後4小時即可止癢。需注意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用藥前應排除潛在感染源。

6. 用藥注意事項

灰黴素(Griseofulvin)禁用於懷孕母犬。酮康唑(Ketoconazole)應與食物同服以提高吸收率。所有系統性藥物治療應持續至臨床痊癒後1-2週。
狗狗皮膚病會傳染嗎

七、狗狗皮膚病營養管理

1. 必需脂肪酸補充

EPA+DHA建議劑量為50-100mg/kg/day,可抑制PGE2等炎症介質產生。月見草油含GLA,對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有輔助效果。

2. 過敏飲食設計

水解蛋白飲食分子量應

3. 微量營養素

鋅缺乏可能導致肢端皮炎,建議補充硫酸鋅5-10mg/kg/day。維生素E(400IU/day)有助修復受損細胞膜,生物素則可改善角質化異常。

4. 腸道菌群調節

益生菌(如Enterococcus faecium SF68)可降低IgE產生,建議劑量5×10^8 CFU/day。益生元(FOS/MOS)有助雙歧桿菌增殖。

5. 飲食禁忌

高GI食物可能加劇炎症反應,應避免玉米、小麥等成分。組胺含量高的食物(如發酵製品)可能誘發過敏症狀加劇。

6. 水分管理

每日飲水量應達50-60ml/kg,脫水會導致皮膚彈性下降。可添加無鹽肉湯提高飲水意願,濕糧水分含量通常達70-80%。

總結而言,狗狗皮膚病管理需結合精準診斷、階段性治療和長期照護計劃。定期皮膚檢查(每3-6個月)、完善的驅蟲程序和個體化營養方案,可有效降低75%以上的復發率。對於頑固性病例,建議轉診至皮膚專科醫師進行深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