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Sage!說起我家那兩隻貓狗,整天追跑打鬧,飯點準時撒嬌討食,日子平淡卻踏實。但上個月那次動物救援,真讓我見識了不一樣的生靈。還記得那是個濕漉漉的夜晚,剛結束流浪貓絕育回程,車燈掃過路邊排水溝,就瞥見一團灰茸茸的東西在掙扎。下車一看,天啊,一隻濕透的小傢伙,明顯是從樹上摔下來的,那雙又大又圓的黑眼睛裡全是驚恐。這小可憐,就是咱們台灣山林裡的隱藏版住民——鼯鼠。把它帶回家的過程,心裡直打鼓,這可是野生動物啊,該怎麼照顧?它那獨特的鼯鼠外形特徵——蓬鬆的尾巴、四肢間明顯的翼膜,一看就知非同一般。
深入山林裡的夜行者:鼯鼠的真實面貌
那晚救回來的小傢伙,在我臨時騰出的安靜小房間裡,縮在柔軟毛巾堆中,半天才敢探頭。我悄悄觀察,真是被它迷住了。說起鼯鼠外形特徵,最顯眼的莫過於牠們身體兩側連接前後肢的那層皮膜,專業點叫「翼膜」或「飛膜」。這可不是裝飾品,是牠們穿梭林間的關鍵裝備。全身披著濃密柔軟的毛髮,特別在寒冷的高山環境,這身皮毛就是天然保暖衣。尾巴又長又蓬鬆,簡直像根大毛棒子,在空中滑翔時能當舵使,穩住方向,停在樹上時還能幫忙支撐身體保持平衡。那對大眼睛,在昏暗的光線下也能把環境看得清清楚楚,搭配上靈敏的大耳朵,風吹草動都逃不過牠們的偵測。爪子又尖又彎,牢牢勾住樹皮,攀爬跳躍時穩得很。
關鍵特徵 | 功能 | 觀察筆記 |
---|---|---|
翼膜 | 滑翔飛行 | 從高處躍下時會完全張開 |
蓬鬆長尾 | 平衡與支撐 | 休息時常捲繞在身體旁 |
大眼大耳 | 敏銳夜視與聽覺 | 對聲音反應極為敏感 |
銳利彎爪 | 攀爬抓握 | 抓毛巾力道意外的大 |
養傷那幾天,這小傢伙的鼯鼠生活習性讓我大開眼界。真正的夜貓子!天一黑透,它就精神了,在臨時窩裡窸窸窣窣,爬來爬去。白天?幾乎都在睡覺,雷打不動。餵食最有意思,塞給它一點新鮮蘋果塊、嫩葉子,它會用前爪靈活地抓著食物,小口小口啃,模樣特別專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高度的渴望。只要把它放到房間裡稍微高點的地方(比如衣櫃頂),它會毫不猶豫地躍向沙發或床鋪,張開那神奇的翼膜,滑出一道漂亮的弧線。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牠們的鼯鼠生活習性完全離不開立體環境。後來請教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朋友,也確認了這點:牠們是大自然的樹冠層住民。想在平地養好一隻習慣在樹梢間飛躍的精靈?難度超乎想像。

從救援到放歸:揭開鼯鼠飼養的面紗
小傢伙恢復得很快,精神頭十足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怎麼辦?老讓它待在我家這小房間裡也不是長久之計。開始瘋狂查資料、諮詢專業保育人員,結果發現,要真正符合牠們的鼯鼠生活習性,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簡直是個浩大工程!
想想看,牠們在野外,一晚能在廣闊的森林裡滑翔移動數百公尺甚至更遠。圈養環境?至少需要一個超大、超高的空間,佈滿各種粗細不同的樹枝、平台,模擬多層次的樹冠環境。這還只是基本!溫度、濕度也得嚴格控制,尤其是台灣特有種的大赤鼯鼠,習慣涼爽中海拔環境,夏天沒冷氣降溫根本扛不住。食物更是講究,光餵水果?遠遠不夠。專業的鼯鼠養殖指南都會強調,牠們需要高鈣、低磷、豐富多樣的食譜,包含:
- 特製的鼯鼠飼料粉(主要成分)
- 新鮮多樣化的蔬果(如蘋果、地瓜葉、紅蘿蔔、少量漿果)
- 穩定的蛋白質來源(如麵包蟲、蟋蟀)
- 新鮮的嫩枝葉(供啃咬補充纖維質)
食物類型 | 必要性 | 頻率與比例 | 注意事項 |
---|---|---|---|
專業鼯鼠飼料粉 | ⭐️⭐️⭐️⭐️⭐️ (必備基礎) | 每天,約佔主食60% | 選擇鈣磷比優良(約2:1)的品牌 |
新鮮蔬果 | ⭐️⭐️⭐️⭐️ | 每天,多樣少量,約30% | 避免高糖、高草酸水果(如葡萄、菠菜) |
昆蟲蛋白 | ⭐️⭐️⭐️⭐️ | 每週數次,少量 (約5-10%) | 麵包蟲、蟋蟀需先餵食營養粉 |
新鮮枝葉 | ⭐️⭐️⭐️ | 經常提供 | 提供啃咬磨牙與纖維,確認無農藥 |
說實話,看到這些要求,再看看我家貓狗用的普通飼料碗,真有點懵。那些網路影片裡把鼯鼠放在手掌上、小籠子裡的可愛畫面,簡直是誤導! 專業的鼯鼠養殖指南絕對不會這麼寫。照顧野生動物,尤其像鼯鼠這樣需要特殊環境的,遠比養貓狗複雜百倍,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完全是另一個等級。我自認照顧動物有點經驗,但面對這小傢伙的長期需求,也只能搖頭。那些商業鼓吹飼養的人,到底有沒有親身經歷過?還是只為了利益?況且,林務局清楚列明了,台灣本土的鼯鼠都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私人圈養必須要有許可證。一般人根本沒資格養!這也是為什麼我最後選擇聯繫專業單位,送牠回到適合的山林。
養鼯鼠前,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 能否提供一個至少寬2公尺、高3公尺以上的立體攀爬空間?(這只是最低限度)
- 能否負擔24小時精準的溫濕度控制(特別是夏季空調費用)?
- 能否每天穩定提供新鮮多樣且比例精確的食物(包括活蟲)?
- 能否接受牠是夜行性動物,晚上活動可能產生聲響?
- 是否了解當地法律對飼養保育類動物的嚴格規定與罰則?
- 能否負擔可能的高額專業獸醫醫療費用(異寵獸醫稀少且昂貴)?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再去尋找合法、專業的鼯鼠養殖指南深入研究吧!

生命的延續:鼯鼠的繁殖與育幼挑戰
鼯鼠繁殖交配在聯繫特有生物中心準備放歸前,我特意請教了專家關於鼯鼠族群延續的問題,這部分在網路上資訊特別混亂。專家告訴我,鼯鼠繁殖交配在野外有其自然規律,通常在特定季節進行,雌鼠會散發特殊氣味吸引雄鼠。但圈養環境下,強行配對壓力極大,容易打架受傷甚至死亡。這點在許多所謂的寵物社團討論裡,經常被輕描淡寫忽略掉,只強調「生寶寶好可愛」。
就算成功交配,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鼯鼠哺乳育幼是個極其精細、耗費心力的過程。鼯鼠寶寶是典型的「早產兒」,剛出生時全身無毛、眼睛緊閉,發育極度不完全,比剛出生的小貓小狗脆弱太多了。完全依賴母鼠照顧。在野外,母鼠會將幼崽放在安全的樹洞巢穴中,定時回來哺乳、舔舐刺激排泄並保暖。
育幼階段 | 幼崽狀態與需求 | 母鼠/照顧者任務 | 高風險點 |
---|---|---|---|
新生期 (0-4週) | 無毛、眼閉、無法自行調溫與排泄 | 持續溫暖、每2-3小時餵特製代奶、人工刺激排泄 | 失溫、嗆奶、消化不良致死率極高 |
開眼長毛期 (4-8週) | 開眼、長毛、開始探索 | 調整代奶濃度頻率、引入軟質食物、提供安全小空間 | 營養性骨病(代奶配方錯易發生)、意外跌落受傷 |
離乳練習期 (8-12週) | 嘗試固體食物、練習攀爬滑翔 | 提供豐富食物種類、設置安全的低階練習平台 | 滑翔失敗撞傷、營養不均衡 |
獨立準備期 (12週以上) | 具備基本生存能力 | 提供更大空間、減少人為干擾、評估是否適合野放 | 過度依賴人類、野外生存技能不足 |
專家提到,如果母鼠棄養或奶水不足(這在圈養壓力下不算少見),人工接手進行鼯鼠哺乳育幼,那難度更是地獄級。需要每隔2-3小時就用特製代奶餵食(配方還不能錯,否則極易引發致命腸炎或骨病),小心翼翼地模仿母鼠的動作刺激排便排尿,還得24小時維持恆溫保暖箱環境。聽得我頭皮發麻,這需要全天候不間斷的照顧,持續數週甚至兩個月!比照顧人類新生兒還要勞心勞力。
這讓我想到那些網路上販售鼯鼠幼崽的賣家,他們真的具備這種知識和條件嗎?還是把這些脆弱的小生命當成了搖錢樹?背後的殘酷現實,恐怕是許多夭折或發育不良的個體。鼯鼠繁殖交配與後續的鼯鼠哺乳育幼,絕非普通愛好者能輕易涉足的領域,這需要極強的專業知識、設備和奉獻精神。專家嚴肅地說:「成功養育一隻健康離乳的鼯鼠幼崽,其難度和成本,遠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我們不鼓勵私人進行繁殖。」

解惑時間:關於鼯鼠的常見疑問
在準備放歸我那隻「短期房客」期間,也整理了一些大家最好奇的問題,去請教了研究中心的專家:
Q: 鼯鼠能飛嗎?
A: 這絕對是誤會最大的地方!每次跟鄰居聊到救了一隻鼯鼠,他們第一句總是問:「真的會飛喔?」。鼯鼠不是鳥類或蝙蝠,牠們沒有翅膀,當然不能像鳥那樣拍翅飛翔。牠們的絕技是「滑翔」。關鍵就在那獨特的鼯鼠外形特徵——身體兩側的翼膜。當牠們從高處跳下時,會完全張開四肢,翼膜瞬間撐開變成一個類似滑翔翼的平面。利用這個構造,搭配尾巴控制方向,就能在林間樹冠層輕鬆滑行相當長的距離,這是牠們適應森林生活的重要鼯鼠生活習性。但請注意,牠們只能從高處往低處滑,無法向上飛。這一課,親眼看到小傢伙在我房間裡從櫃子頂滑到床上時,就完全明白了。
Q: 鼯鼠的常見種類有哪些?
台灣山林裡有好幾種鼯鼠,牠們的鼯鼠外形特徵和棲地偏好都有些不同。最常見的就是體型最大的大赤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全身紅褐色,喜歡住在中海拔原始森林裡。再來是白面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臉部毛色淺,主要分佈在更高海拔的山區。還有體型較小的小鼯鼠(Belomys pearsonii),毛色偏灰褐,分佈範圍比較廣,從低海拔到中海拔都有機會發現,但數量相對少。這幾種都是台灣原生珍貴的野生動物,受到保護法的規範。
Q: 鼯鼠適合當寵物嗎? 這問題,在我經歷過這次短暫救援後,心裡的答案非常明確:不適合!極度不適合! 為什麼?理由實在太多:
- 法律問題: 台灣所有原生種鼯鼠都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私人擅自飼養、買賣都是違法的,會面臨重罰。
- 環境需求極高: 前面講過了,牠們需要巨大、立體的活動空間和高標準的溫濕度控制。一般家庭環境根本無法滿足牠們的鼯鼠生活習性。硬養,等於長期折磨牠們。
- 飲食專業複雜: 隨便餵水果會導致嚴重的營養失衡(尤其是致命的代謝性骨病)。
- 夜行性與天性: 牠們是夜間活動的動物,晚上會發出叫聲、啃咬物品製造聲響。牠們天生機警羞怯,不適合頻繁被打擾。
- 醫療資源匱乏: 能診治野生鼯鼠的特殊寵物獸醫屈指可數,費用高昂且路途遙遠。
- 繁殖育幼困難: 如前面所述,過程艱辛且風險極大。
- 倫理困境: 將習慣在廣闊森林滑翔數百公尺的動物,侷限在人工籠舍中,是否人道?
市面上流通的所謂「寵物鼯鼠」,很多是國外種類(如體型更小的蜜袋鼯,雖然親緣關係遠,但常被混淆),或是來源不明的非法個體。無論哪種,飼養難度都極高。就算看到別人分享可愛影片讓你心動,也請務必想起牠們真正的家,是在那片廣闊而自由的森林裡。如果你真心喜愛牠們,最好的方式就是保護牠們的自然棲地,支持專業的保育研究,並拒絕購買、飼養任何野生鼯鼠。
還記得開車載著恢復健康的小傢伙回到合適的山林地帶放歸的那個清晨。打開運輸籠的門,它先是警惕地探頭張望,濕潤的空氣中滿是樹木的氣息。下一秒,它毫不猶豫地竄出,靈活地攀上最近的樹幹,快速向上爬。爬到一個高高的枝椏,它停下來回頭瞥了一眼,然後縱身一躍——那標誌性的鼯鼠外形特徵,四肢間的翼膜完全張開,像一個小小的滑翔翼,乘著林間微風,輕盈地滑向遠處濃密的樹冠之中,消失不見。那片隨之而來的靜謐,比任何聲音都更有力量。
這畫面,比養在籠子裡一輩子,美好千萬倍。
相關閱讀:蜜袋鼯飼養全攻略:壽命、價格、叫聲、性格特點與注意事項